返回首页
专题首页 工作动态 学习资料 上级精神 典型案例 课件展示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 >> 典型案例
案例4——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承国家之志 铸时代新星
2016-06-17 00:00:00.0 加稿部门 浏览次数3571

    一个组建仅13年,平均年龄31.7周岁的团队,却是北斗导航系列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通信卫星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总体研发与承担者,这个团队就是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小卫星)。是什么样的力量助力这支团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长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排头兵?当我们翻阅这支团队的资料,看到497名职工中59.6%为中共党员,副高以上职称党员人数占41.2%,6个所属支部中4位支部书记为研究室主任或副主任,2位为科研骨干时,我们逐渐找到了答案。

一、“润物细无声”,融入身边的党建工作

    一种拼搏奋进的文化。进入小卫星科研大楼,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承国家之志,铸时代新星”几个大字。这就是小卫星党总支团结、引领广大党员群众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精神。每一位到过小卫星一楼大厅的人都会被一整面“太空墙”所吸引,墙壁被涂成了太空蓝,一个巨大的地球旁边有序“运行”着一颗颗人造卫星,每一位小卫星的职工都会骄傲的告诉来访者“这上面都是我们小卫星目前成功研制并发射的卫星”。党总支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面墙不仅仅体现小卫星的过去,更是激励我们广大职工拼搏奋进的画卷。墙上还画有很多行星,我们总支计划每顺利发射一颗星,就将其中的一颗行星涂成那颗卫星,这也是代表了我们整个团队的军功章”。不同支部的党员有时会开玩笑,比一比谁的型号会更早登上那面“太空墙”。

    一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卫星研制过程中要进行型号测试,测试一旦开始经常会错过吃饭时间。党总支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安排专人在每次测试时为大家购买盒饭,测试人员结束后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但随着任务越来越多,科研办公用房非常紧张,再加上不同型号测试时间重叠,导致职工结束测试后只能站在走廊或蹲在地上吃盒饭。党总支立即着手研究,从二楼走廊中隔出一间小会议室,平时用于开会使用,在测试时用于所有参试职工的临时“食堂”。经常出现不同型号的科研人员测试后到会议室用餐,然后大家边吃边进行工作交流和学术研讨的情形。

    当问及小卫星职工对于党建工作的认识时,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党建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上”。

二、跟着“部队”走,支部建在发射场

    一份坚强有力的保障。小卫星从成立至2016年初,共顺利执行了13次卫星发射任务,2016年还要完成13次卫星发射任务。每次发射卫星,小卫星相关型号队员进入发射基地后便处于封闭状态,多则近50天,少则1个月。为了保障发射任务顺利完成,小卫星党总支制定了党建跟着队伍走,支部建在发射场的制度。党总支在发射场建立临时党支部,通过总支统一领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发射队伍思想有引领,组织有保障。为了更好的服务科研中心工作,党总支为临时党支部安排一名党务干部,负责与发射基地的联络沟通、组织相关文体活动、安排发射队伍入住、车辆通行、衣食用品采购等工作,为发射队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一份坚定信念的鼓励。在发射基地期间,型号团队成员就驻守在为火箭和卫星提供补给的“脐带塔”上,一守就是一个月。临时党支部组织人员为“守塔”队员送上热水、递上衣物,还为大家带来了理发师,让队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荒芜人烟的山沟中,有些年轻人会产生烦躁不安或紧张的情绪,党总支就安排临时党支部负责人及党员骨干每天与大家聊天、谈心,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做好团队思想工作。在完成测试任务之外,临时党支部还组织老党员带领年轻党员定期扫墓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三、科研任务的“尖刀连”,善打硬仗的党员先锋队

    一份不畏艰险的担当。小卫星党总支制定了以试验队为单位的党员先锋队制度,试验队总师、副总师为党员先锋队的具体责任人,党总支委员根据分工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卫星发射前要在火箭上进行不间断的充电作业,须在发射前30分钟内拔除脱插,并撤离塔架,此时发射架的供电已经停止,电梯无法运行,需要有人爬到发射架上拔除电源后再爬下发射架离开。火箭发射刻不容缓,一旦点火周围人员将无一幸免,哪怕在不点火的情况下,燃料一旦有泄漏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中毒。面对这一危险,党员先锋队即刻发挥作用,先锋队老党员自高奋勇爬上发射架紧急拔除电源,在卫星发射前顺利撤离发射塔。

    一份无怨无悔的坚守。2011年第二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工作启动,面对技术困难,党总支指挥党员先锋队顶到最前线,创下连续三天每天连续进行15个小时的实地分析记录,三天里党员骨干喝光了一整箱的功能饮料强撑着身体,最终打下这场“硬仗”。

四、人才聚集的“吸铁石”,落实党管人才的新要求

    一个激发梦想的氛围。年轻的小卫星屡担重任,在创造出中国航天科技领域一个又一个的纪录背后,是一支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人才队伍。在成立仅10余年的时间里,能够聚集起如此多的优秀人才,靠的就是党总支这块“吸铁石”。“我们小卫星的骨干力量大部分是80后,但是作为年轻的单位,在薪酬福利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与众多资历丰厚、享誉国内外的其他机构争夺人才是摆在我们总支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这一难题,党总支坚决落实党管人才、党管队伍的要求,提出“让卫星开启您新的梦想”的团队建设理念。现实中,年轻人要么追求薪酬上的高福利,要么追求事业上个人价值的体现。针对这一现象,小卫星党总支提出“小卫星,大未来”的口号,在单位内积极营造一个不唯职称论、不唯资历论的宽松民主氛围,鼓励动员青年职工发挥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一片培养创新的土壤。党总支通过严抓支部组织生活会、支部务虚会等平台,培养滋润创新的土壤。从班子成员到党员总师再到普通职工,大家不讲职务、不论身份,在支部务虚会上大胆提想法、谈感受。包括“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内的很多难题就是在这种“神仙会”中诞生出大胆的创意。

    一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对于人才的培养,党总支采取以老辅新,老中青相互协作的“大兵团”作战方式,让很多刚刚进入小卫星的年轻人承担卫星研制任务,各支部富有经验的老同志负责保驾护航、传经送宝。传统科研机构需10年培养一个主任工程师,但在小卫星,有些刚工作2年就被任命为主任工程师,许多进入小卫星的年轻人越做越有自信、越做越敢创新。2015年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开机,负责这颗卫星总体研发的小卫星团队共81人,其中75%是“80后”,61%是“85后”。小卫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优秀年轻人才为了实现自己的科研梦纷纷加入这支年轻的团队。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5+2、白+黑”的常态化,党总支的核心凝聚力和攻坚克难的领导力是小卫星顺利完成各项重大任务的核心政治保障。一支专业、奉献的党务干部队伍,一支层次高、影响力大的党员先锋队伍,一份关注细微、关心党员群众的工作理念,是小卫星党总支能够引领整个团队在太空中绽放出一个个绚丽光芒的坚实的基础。

【 关 闭 窗 口】
版权所有 中科院上海分院 沪ICP备 05000140号 技术支持:上海中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网站内容禁止复制、转载,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