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两优一先”事迹展示 >>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展示
丁奎岭: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所长
2016-06-22 00:00:00.0 加稿部门 浏览次数1038

    合成化学是创造新物质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如何用分子创造价值、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合成化学家的重要使命,也是一名化学家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丁奎岭。

怀揣梦想,做“独特”和“有用”研究的科学家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可圈可点的人生际遇离不开丁奎岭同志一直以来的勤奋努力,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研究。因为他一直怀揣着“用分子创造价值,用合成化学造福人类”的梦想,并且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1998年,丁奎岭同志放弃了郑州大学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提供的副研究员的职位,尽管岗位、住房等个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是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岗位,因为这里是他心目中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他相信这里能够帮助他更好地实现梦想。

    来到上海有机所以后,丁奎岭开展手性催化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他聚焦手性催化领域的研究,追求手性催化特色和深度,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针对手性催化剂负载化中存在的难题,突破传统思路,基于分子组装原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为手性催化、超分子化学和材料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他的基于双金属协同催化理念发展的手性催化剂技术,帮助企业大大减低催化剂的使用剂量,目前已完成了千吨级技术的应用,生产效率和产品纯度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更加绿色和环保。他密切关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这一全球关注的问题,利用多年来在手性催化氢化方面积累的研究基础,利用新型的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将二氧化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等常用化工原料,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是实现“绿色化学”的很好案例。他的研究工作不仅为化学“正名”——化学可以是绿色的,而且其研究成果完全可能惠及每一个人。他发明的一类独特结构的手性催化剂为重要胆固醇药物依拆麦布的高效合成提供了一个全新工艺,克服了现有手性拆分和辅基诱导合成工艺效率低的缺点。

    丁奎岭所从事的手性催化研究,一度热门,后又转冷,曾经的一些同行改变了研究方向。而丁奎岭认为这一领域存在的挑战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坚持。他的执着拼搏,让他科研工作屡有斩获,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于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本人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等荣誉称号以及日本国际有机化学基金会(IOCF)吉田奖(Yoshida Prize)和Humboldt Research Award(Humboldt Prize)等国际奖励。

凝心聚力,做创新发展的领军人

    丁奎岭曾担任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所长等职务。2009年开始担任上海有机所所长至今,历经国家“十一五”完成、“十二五”和“十三五”开局,以及中科院启动实施“创新2020”和“率先行动”计划等重要时期。在前所未有的压力、机遇与挑战面前,他责无旁贷。上海有机所的创新发展,规划先行,未雨绸缪。他团结带领班子全体成员和广大职工、学生,集思广益,按照 “瞄准需求、聚焦重点、集成优势、发挥特色、鼓励交叉、突出创新”的理念,回顾历史,分析研究所发展存在的问题,破解发展瓶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挥有机合成化学的创造性,加强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积极谋划好研究所发展战略,聚焦“一三五”战略重点部署,加快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将上海有机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心。

    丁奎岭强调:“在重视高影响力论文产出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成果的应用转化。如果我们的研究工作不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将缺乏驱动力并很难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研究所的掌舵人,他抓人才、抓项目、抓平台,突破体制机制壁障,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等,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上海有机所在中科院组织的国际评估中,研究所总体状态被评价为“First-tier in the world”(国际一流),五个重点发展领域被评价为“Leader in field”(国际领先)和“Domestically highest level”(国内最好水平)。上海有机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催化剂技术、大品种抗生素菌种的基因改造技术及绿色新农药创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突破。在基础研究方面,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15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上海有机所连续三年位列中科院所属研究所第二名,继续保持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引领作用。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上海有机所正以积极有为的姿态向跨越发展的新目标奋进。2012年丁奎岭同志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院所长”。

不拘一格,做海纳百川的引航者

    作为上海有机所的所长,丁奎岭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课题和实验,更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和引进符合研究所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丁奎岭自己一步一个台阶走来,深知人才梯队的“第一”地位,对学生培养和海外引才都下了功夫。行政事务占据了丁奎岭大多数工作时间,可是他说教学仍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上课时间确定,我就不会再安排其他事务。我觉得院士也好、所长也罢,这些头衔时刻体现自己责任之重,也时刻提醒我不能离开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丁奎岭爱生如子,时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会竭尽所能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他会积极为其设计成长路径,耐心教导,使其逐渐走上学术正轨。至今他已培养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16位成为教授,其中6位成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上海有机所引进优秀青年人才,他坚持高标准但不唯“标准”。对在国外年限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规定而无法申报院“百人计划”的优秀青年人才,他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使用自有资金以所聘“百人计划”的形式进行支持,所有的启动经费、待遇等与院“百人计划”完全相同。青年才俊引进到位前,总是“粮草先行”,人还没来工作,科研设施、经费以及学生都先备齐了。若人才计划经费还没到位,他就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支”,支持青年人才尽快把房子买好。“只有让年轻人才尽快安居,才能乐业,才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2009年以来,在“人才强所”的理念下,凝聚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青年才俊:中科院院士9名,顶尖千人计划1名、千人计划19名(短期千人1名,上海市千人计划2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名,中科院百人计划32名,“973”首席科学家4名等。7年来,研究所顺利完成了科研骨干队伍的代际转移,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骨干队伍。丁奎岭常说:他们承载了上海有机所的希望,他们是上海有机所的未来。在丁奎岭的指引与帮助下,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俊才在上海有机所这块培养有机化学家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结出的丰硕的科技创新之果。

    2016年5月,丁奎岭同志入党就满30年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党员,丁奎岭始终牢记30年前面对党旗时许下的誓言,锲而不舍,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奋斗、执着与坚守践行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坚持,对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

【 关 闭 窗 口】
版权所有 中科院上海分院 沪ICP备 05000140号 技术支持:上海中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网站内容禁止复制、转载,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