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两优一先”事迹展示 >> 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展示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
2016-06-22 00:00:00.0 加稿部门 浏览次数1019

    这是一个成立只有12年的年轻集体,这是一个已经圆满完成12颗卫星研制任务的英雄集体,这也是一个已经具备从1公斤立方星到1800公斤先导卫星研发能力的超人集体!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神舟七号伴随卫星......每当这些耳熟能详的卫星像明星一样腾空而起,进入太空“发光发热”时,“孕育”他们的科研人员总会在屏幕前一次次流下激动的热泪。12年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团结奋斗、创先争优、砥砺前行,不仅创造了卫星研制中的“大面积”技术创新,也实现了卫星发射领域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

    在全新的卫星研制领域,超负荷高效开展科研,不断提升研发能级,把一切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中心党支部2003年成立,随着研发团队的快速壮大,根据加强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2014年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6个支部,目前共有党员308人,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12年来,工程中心始终把“树立正确价值理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做好思想政治保障、营造团队创新文化”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以奉献国家航天事业的宏大愿景凝聚党员干部的价值共识,以“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的微小卫星精神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干劲和创新意识。中心始终坚持型号研制队伍到哪,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一个个流动的党支部像温暖的小家庭,以春风化雨的关爱,为奋战在外的党员干部解决思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积蓄创新正能量,在服务国家战略、探索科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佳绩。

铸创新之魂激发科研创先争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工程中心科研团队信奉的格言。在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过程中,党员总师带领团队,不仅以“工匠精神”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个步骤,更强调要通过思考这些步骤后面所蕴藏的逻辑,产生创新灵感,赋予机器以“魂”。科研团队大胆探索卫星设计思想、管理形式的变革,按照功能链划分的新方法开展设计,不仅显著降低了卫星的重量和发射成本、增强了卫星工作的可靠性,还打破了卫星使用新技术比例不超过30%的不成文规定,采用新技术比例首次达到了70%,并大量使用国产化器部件,不仅实现了自主可控,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科研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过程中,研究团队同样以创新实现突破,打破传统的“卫星平台+有效载荷”的设计思路,率先提出了“以载荷为中心,无平台一体化设计”的创新理念,使卫星和运载的成本大幅降低。成功发射升空后,这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超越了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入选了2015年世界、中国航天十大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新年贺词中也提及了这颗卫星,并说“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句话深深鼓舞着党总支的广大党员干部们。

聚团队之力加速青年岗位成才

    工程中心员工平均年龄31岁,是一个年轻的集体,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一进入团队,就开始承担“高大上”的卫星研制工作。工程中心的领导、总师们作为老党员、老航天人,毫不保守、薪火相传,放心让年轻人“挑担子”,乐见年轻人成长,允许年轻人试错。遇到困难和障碍,或指点或鼓励,与年轻人一起找问题,交流毫无隔膜。航天技术涉及领域广,可以锻炼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大规模协作,能够培养年轻人的协作精神和大局意识;在航天工程长周期的研制过程中,又能塑造年轻人的工匠精神和坚韧品质。充分的学习机会、无限的成长机会,成为工程中心吸引青年人才加盟的重要因素。

    “上科大二号立方体试验卫星”的研发团队是18位平均年龄仅26岁的硕士、博士,几乎全是80后党员,很多人刚刚毕业就承担起了重任。这类卫星是当今国际微小卫星发展的最前沿,体积只有半个餐巾纸盒大小。工程中心从国外引进了一名“千人计划”技术专家,带领这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技术团队,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协同创新、无惧挑战的立方体卫星党员先锋队。由于体积小、功能密度高,卫星的大量设计、实验规范都无从参考,必须从头摸索。为缩短时间和成本,年轻科研团队在共产党员骨干先锋模范作用的指引下,想办法、动脑筋,直面重重困难,通过“海淘”和国内电商购买业务无线电产品,进行改造后用于系统测试。在立方星这个新兴领域,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仅用两年时间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航天任务,在一些技术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

承强国之志弘扬核心价值理念

    为国家做贡献、被社会认可、实现自身价值,这是工程中心党总支着力树立起的团队价值观。2011年,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工作启动,研制进度之紧、技术难度之大、任务要求之高,可谓前所未有。“如果中国的千家万户都用上我们研制的北斗卫星,我们的付出就值了。”在团队共同信念的激励下,总师把回家当“出差”、上班当“回家”;有的人一再推迟婚期,有的家在外地、休完产假就只身一人回到上海投入工作,更多人则把加班当作家常便饭。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有一年几乎每个科研人员都工作了400多天,扣除节假日,几乎把一年当作两年用。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健康,只能出台规定,每周强制放假半天,每天晚上加班不可超过10点,回家只许叫出租车,不许自驾。虽然忙到没有双休日、收入也不高,可当科研人员看到自己的思路、设计真的用到了卫星上,还随卫星上了天,这种成就感难以言喻。如今,新一代北斗卫星的各项指标,能与美国的GPS、欧盟的伽利略、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等全球另三大导航系统“同场竞技”。随着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陆续发射,“让千家万户用上北斗卫星”的梦想,已离现实越来越近。实现强国之梦,这正是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全体党员干部的执着追求!

附图:
【 关 闭 窗 口】
版权所有 中科院上海分院 沪ICP备 05000140号 技术支持:上海中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网站内容禁止复制、转载,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